01綠星照相館:民雄的光影記憶
文/黃佳文|攝影/地方誌採訪團隊
民雄民生路上,一塊黃色柯達招牌靜靜掛著,旁邊是熟悉的藥局與鐘錶店。陽光灑在門前,幾輛機車停靠在外。
站在店門前的,是連志奮先生,綠星照相館的第三代,也是民雄最早的第一間老照相館。
自1930年代一路走來,歷經三代人的守護,也見證了整個攝影技術的變遷與社區樣貌的更替。
一張老照片的起點
綠星照相館的創立者是連萬誥,連老闆的祖父。根據家族的記憶,他年輕時曾在診所工作,
後來因診所暫停營業,獲得醫師資助,前往上海學習攝影。這在日治時期的台灣是極特別的經歷。
「那時候,是用玻璃當底片的,還不是膠卷,是玻璃。」連志奮說。
自創館以來,便設立於現址,最初是一棟木造平房,前院有屋簷與花叢,後方為住宅。大約40多年前改建成今日的透天厝,外觀雖已翻新,卻仍保有一種手工時代的樸素氣息。
老街與光影共生
綠星照相館是民雄第一間照相館。那是一個照相機尚未普及的年代,拍照是一種「大事」,是穿上新衣、全家出動的儀式感。
過年時期店前經常排滿人龍,等著留下珍貴影像。學校畢業照、證件照、婚紗照,都是這間小小店鋪的工作日常。
「以前每一天大概要沖20卷底片,假日更多。」老闆回憶那段日子時,語氣淡然,卻藏不住自豪之情。
那個年代的照片還得手工修片,用鉛筆在黑白底片上細細補光、修瑕疵,每一張都是職人的成果。
從電子專賣到數位沖擊
隨著攝影器材的普及,照相館業務漸減。連老闆在二代父親發生意外後接手店面,也曾做過不少轉型嘗試。
那一段時間,綠星照相館不只是照相館,還是一間電子專賣店,販售錄音機、相機、時鐘、音響等各式器材。招牌一度與「全國電子」同質。
後來再度回到沖印本業,先後加盟 Konica 與 Kodak,導入快速沖洗機器,當時投資高達數百萬元。
然而,數位化浪潮來得比預期快,加盟不到三年,底片市場即大幅萎縮,最後機器只能低價出售。
「就是遇到了,也沒辦法。」他說。
當修片變成演算法
「現在年輕人還是會玩底片機,但洗出來的品質比不上手機。那個效果,你去掃描、印出來,還不如手機拍的清楚。」
過去一張身分證照收費30元,如今一組證件照300元,但一天能來幾位客人?
他心算後說:「就算五個人,也才一千多,還要兩人分工。這個行業,真的撐不久了。」
綠星照相館沒有第四代的接棒計畫。孩子們各有自己的方向,對他們而言,照相館更多的是家族歷史,而非未來職業選擇。
綠星的理想與現實
店名「綠星」來自連老闆的曾祖父,一位長老教會牧師的命名。「綠是和平,星是希望吧。」
這樣的命名,在今日聽來略顯理想主義,卻恰恰代表著那個時代文化與信仰的交融。
這條街曾是民雄市場的繁華中心,如今市場即將搬遷、鐵路邁向高架化,地方樣貌也將改變。
不只是拍照,是生活的留聲機
綠星照相館不是只有底片與照片,更是地方人情的紀錄者。
這裡藏著無數長輩的身影、少年穿新衣的笑容、畢業生的緊張與期待,也藏著民雄這個小鎮逐漸變化的風景。
照相館不會再流行了,無法重現昔日輝煌,但曾記錄下了整整一代人的生活光彩。
就像一卷快要洗完的底片,即將結束,卻閃著餘暉。
老闆說:「照相館母湯擱(不要再)開了。」這是綠星照相館經歷接近百年的時光凝鍊出的一句,寄託著無限眷戀與無奈下最樸素的言語。
IG圖文版看這裡:https://www.instagram.com/p/DKOnA2DPAWM/